- · 郑崇选:彰显“文化自信”,浦东30年提供了怎样的实践范例?[11/20]
- · 林兰:浦东“十四五”时期“两业融合”发展思考[11/18]
- · 黄凯锋 马丽雅:扎实推进健康扶贫[11/18]
- · 方师师:算法推荐、精准定制、千人千屏:什么是“过滤泡”?如何在“过滤”的世界里生活?[11/18]
- · 李骏:这一在关键历史时刻召开的重要会议,将开启我国社会建设、发展与治理的新阶段[11/10]
- · 张兆安:四个变化,看浦东对上海的改变[11/09]
- · 黄凯锋:为上海文化追求卓越创造条件[11/05]
- · 陶希东 :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的思路及策略[11/02]
郑崇选:彰显“文化自信”,浦东30年提供了怎样的实践范例?
浦东的开发开放开启了浦东文化30年的跨越式发展,东西联动的建设思路成为之后上海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浦东文化建设的系统推进也成为改革开放40年上海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提出,浦东要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浦东开发开放30年的文化发展,持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繁荣之道,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塑了以改革开放为灵魂的浦东精神,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实践范例。
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精神动力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是适应现代世界发展的认知系统、审美系统和意义价值系统。如何从文化层面提供与浦东发展道路相适应的价值系统,是浦东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
浦东开发开放30年,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事业发展的最大“软实力”,不断推动其落细、落小、落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五位一体”整体发展的各个领域都有生动的体现。
作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国家战略的“窗口”试验区,浦东敢于突破各种制约因素,将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政治、经济、民生等各项综改制度。大刀阔斧精简审批事项、优化政府行政流程、推动政府职能的深刻转变,在更为高效、透明的行政服务中体现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优化开放格局,增强贸易便利化程度,在良好的营商环境中保障各类市场主体的自由、平等。民生保障领域,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构建了健全的民生保障体系,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以高质量发展引领高品质生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具有深厚的社会历史基础。“来自人民、回到人民”,在日用而不知的生活世界中凝练为坚定的文化自信,为浦东二次创业、勇当全国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标杆提供了强大的信念支持和精神动力。
从融入到引领,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文化建设的科学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文化建设在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化理解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文化大都市,到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目标的最终确立,体现了文化建设在上海“五位一体”整体建设中的重要性在不断加深,也成为上海城市文化发展呼应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精准表达。30年来,浦东文化建设所承担的功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开发开放之初的被动融入到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承载,未来可能将发挥引领作用,这一变化充分彰显了浦东文化发展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
考察近代以来的上海城市文化发展历程,到开发开放之初,浦东文化建设因为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整个上海文化建设的布局中一直处于边缘甚至被忽略的位置。浦东的开发开放开启了浦东文化30年的跨越式发展,东西联动的建设思路成为之后上海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浦东文化建设的系统推进也成为改革开放40年上海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
30年来,浦东文化建设在重大文化设施配置、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健全、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外文化交流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较大成就,不仅很好地融入了上海整体的文化发展格局,在某些方面甚至已经起到了标杆和引领作用。与此同时,浦东的文化形态在30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开发开放初期乡村文化为主、城市文化为辅,转变为以高度都市化为主、乡村文化为辅,原来比较落后的文化面貌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实现了从乡村文化向都市文化的现代转型。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城市文化建设内涵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兼顾发展、共同繁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浦东的开发开放,不仅是为了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更为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在经济高度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之后,追求一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现代文明观,构建一种更为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明确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在30年具体的文化实践中,浦东文化发展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主要的工作目标,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要体现在具体的文化工作中,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群体和个体,而对浦东居民多样性文化需求的精准供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最好实践。
一是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空间的健全和完善,包括重大的功能性文化设施,基层的街镇、大居和居村的文化设施,同时还有近年不断涌现的各类新型文化空间,为保障基本的文化权益提供了坚实的物理载体。
二是合理高效文化产品供给体系的建立,积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从单向的文化配送,逐步形成“服务联网、百姓点单、资源下沉、服务成网”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街镇居村的全覆盖。
三是搭建各种有效平台,比如小型的社会组织、群文团队、基层文化议事制度等,大力推动基层群众的自我治理,激发文化参与和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实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自我供给。
传承创新优秀文化传统,推动城乡文化均衡互补发展
浦东开发开放30年经历了一个超常规的城市化过程,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农业化到后工业化的巨大飞越,实现了从相对封闭到高度国际化的开放格局。在这个过程中,浦东文化发展经历了多种文化形态的传承与累积,积淀了类型多样的优秀文化资源,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和红色文化都有丰富的呈现,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文化特色,彰显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标识度,特别是开发开放30年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是成为浦东文化的精神密码。
当代浦东文化的形成是在对各类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以现代文明激活传统文化的时代生机,在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融合互补中,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的综合文化系统,建构了一种具有浦东特色的现代文明形态。城市和乡村的互补发展问题是当代中国的一个时代命题,浦东开发开放30年探索出的高度城市化、高度国际化区域的文化发展之道,对于城乡文化的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城市的快速发展,为乡村文化的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而乡村的健康发展,则可以为城市的过度物化提供丰厚的人文资源。作为高度发达的开放前沿地区,浦东在急速的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不仅没有抛弃自身的乡村文脉,而且还借助城市化提供的经济基础,卓有成效地进行了乡村文脉的探索、创新,使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呈现出和谐共荣的良好态势,为全国其他类似区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上一篇:林兰:浦东“十四五”时期“两业融合”发展思考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