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郑崇选:彰显“文化自信”,浦东30年提供了怎样的实践范例?[11/20]
- · 林兰:浦东“十四五”时期“两业融合”发展思考[11/18]
- · 黄凯锋 马丽雅:扎实推进健康扶贫[11/18]
- · 方师师:算法推荐、精准定制、千人千屏:什么是“过滤泡”?如何在“过滤”的世界里生活?[11/18]
- · 李骏:这一在关键历史时刻召开的重要会议,将开启我国社会建设、发展与治理的新阶段[11/10]
- · 张兆安:四个变化,看浦东对上海的改变[11/09]
- · 黄凯锋:为上海文化追求卓越创造条件[11/05]
- · 陶希东 :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的思路及策略[11/02]
生活世界、实践与结构:《做新闻》中现象学社会学的内在理路与路径局限
作者:张梅
关键词: 《做新闻》 现象学社会学 生活世界 日常实践 知识 意识形态
摘要:塔克曼的经典之作《做新闻》以多种亚理论构成的解释社会学资源支撑起对新闻的建构主义解读。对多重理论资源的"层累"式剖析显示:塔克曼从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出发,将结构论视角下的"新闻报道现实"经三重转换成"作为生活世界中社会行动者的新闻工作者通过框架建构现实",让新闻工作者回归生活世界,并在其中凸显社会行动者行动的意向性、具身性与客观意义赋予的类型化特征。其中,"具身性"的引入为新闻工作者带来日常实践的具身感知与时空特性,"意向性"的引入让新闻工作这一社会行动具备指向他人、指向未来的核心特征,而"类型化"的引入,则突破了通常的逻辑认知分类,将新闻工作者的意义赋予与日常实际需求紧密联系。然而,现象学社会学自身的路径局限也引发了塔克曼随后的双重突围:一方面,《做新闻》以常人方法学突破意义束缚,聚焦新闻生产的权宜性和索引性,强调日常实践的第四重转化;另一方面,塔克曼借鉴伯格、卢克曼的社会建构论和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修补剥离了历史和社会语境的"他人与我一样"预设。与此同时,全书在副线中对新闻知识/意识形态双重属性与常识/科学知识的二级构造展开讨论,展示出塔克曼丰富的现象学社会学想象力。反观当下,现象学社会学路径在行动者角度呼应了新媒体时代个体化新闻主体的不断生成,在行动角度上凸显了新闻主体的具身实践,并在知识角度上包容了新媒体时代"后真相"新闻的多重可能,烛照出实证主义路径及其他解释社会学路径所未能揭示的多元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