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郑崇选:彰显“文化自信”,浦东30年提供了怎样的实践范例?[11/20]
- · 林兰:浦东“十四五”时期“两业融合”发展思考[11/18]
- · 黄凯锋 马丽雅:扎实推进健康扶贫[11/18]
- · 方师师:算法推荐、精准定制、千人千屏:什么是“过滤泡”?如何在“过滤”的世界里生活?[11/18]
- · 李骏:这一在关键历史时刻召开的重要会议,将开启我国社会建设、发展与治理的新阶段[11/10]
- · 张兆安:四个变化,看浦东对上海的改变[11/09]
- · 黄凯锋:为上海文化追求卓越创造条件[11/05]
- · 陶希东 :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的思路及策略[11/02]
美国诽谤法中“实际恶意”规则透视——以“特朗普诉奥布赖恩案”为例
作者: 展江 王锦东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传播伦理与传播法研究中心 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 特朗普 奥布赖恩 诽谤法 公众人物 实际恶意
摘要: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亿万富豪唐纳德·特朗普2006年将《纽约时报》的蒂莫西·奥布赖恩告上法庭,指责后者出版的一本书中严重低估其资产总值,因此严重损害其商业信誉,并提出天价索赔主张。经过漫长的诉讼,奥布赖恩在美国诽谤法中特有的"实际恶意"规则保护下成功脱身。这是继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之后的多起运用"实际恶意"规则的诉讼中的一个。在研究这一案例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比较美国法律中各类归责原则揭示,"实际恶意"规则作为美国诽谤法中自1964年起新创的一种类型,其对言论自由的保护程度最高,行为人担责的可能性最小,这大大有助于激活公共事务的讨论。另一方面,围绕不易拿捏的"实际恶意"的争议,自它问世以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